10月2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03教室成功举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观摩评议会。校教学督导陈海燕教授、唐若玲教授莅临指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相关教研室主任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观摩课的主题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由德法教研室史界老师主讲。活动伊始,史界老师首先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整体构思进行了详细介绍,阐述了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课堂上,史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围绕课程核心内容展开教学。课堂互动积极,氛围活跃,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随后的教学评议环节,与会教师各抒己见,围绕史界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案例选取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史老师的课程设计完整,逻辑清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尤其在案例的挖掘与运用上独具匠心,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启示。老师们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经验与困惑,现场研讨气氛浓厚。
最后,校教学督导陈海燕教授和唐若玲教授对本次观摩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指导。两位督导对史界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教学水平精湛,课堂驾驭能力强,成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是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唐若玲教授指出,思政课既要把握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又要融入地方特色、班级特色和教师个人风格,让课程更有吸引力。陈海燕教授强调,要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落实到活生生的事例中,紧贴学生实际与兴趣,真正让思政课入耳入心。两位督导还建议学院未来要进一步抓实集体备课,持续打磨教学细节,努力将每一堂思政课都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


此次教学观摩评议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更是对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一次有力促进。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