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要承担发展生态经济试验重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明初教授3月3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6年前他就提出了与在海南设置“生态环境建设特别行政区”的相似观点,即建设“海南生态经济特区”,构建有海南特色的经济产业结构。
“在生态经济特区概念下做文章,可以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各个层面。”他表示,生态经济特区是把特区观念、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特区,功能定位为“人类生存示范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示范区”。
他认为,建生态经济特区,要将全省按一个大城市来规划,按一个大花园来建设,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人类与大自然相伴相依的典范,从而吸引全球目光,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不是不要工业,而是要建设符合生态经济特区的产业战略。”他说,理想化的、不要任何污染的生态经济特区是不现实的。目前海南已摸索出了一条既能发展好工业、又能保护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新型工业发展战略不是对生态经济特区的否定,而恰恰是生态经济特区内涵的丰富和经济支撑力量。
他认为,建生态经济特区必须坚守住三个前提。
“一是必须确立生态环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地位,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谈调整。”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没有措施和政策,但调整首先应是战略性的,要考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关键要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谈调整。
其次,必须确立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地位,从有利于民众利益增长的基础上谈调整。在海南,农民占大多数,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就是农民的利益。必须认识到,农业除了为国民提供食物外,还担负着涵养国土水源,形成生态景观,保护物种多样性,传承乡村文明等重任。这本身也是政府的职能。农民分散而且弱势,海南特色农业要想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走出孤岛,政府一定要体现责任意识,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三是必须确立“城乡一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从有利于海南全局发展的基础上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各个产业各说各话,必须有海南发展全局。必须自觉地把农村看成是城市的纵深和延伸,旅游业则是把城乡串连起来的朝阳产业,三者都可发挥自己在城乡一体、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通过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让工业、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了超越产业自身的多重含义时,城乡一体也就从观念变为了现实。
“海南要建的是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生态经济特区建设试验需要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王明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