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7日,在霍知节、王卫星两位老师带领下,调研团队赴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群庄村开展专项调研。团队深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阵地与田间地头,探寻这座村庄如何以“党建强基、制度治村、文化聚力”的三重密码,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结果。
从“治理末梢”到“服务枢纽”:党建引领的治理革新
“以前办事要跑镇里,现在村口的服务大厅啥都能办!”在群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李婶拿着刚办好的社保年审单,对窗前的“党员先锋岗”竖起大拇指。调研团队发现,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正是村庄治理的“神经中枢”——“党员风采”墙展示着32名党员的服务承诺,“三务公开”栏实时更新着道路修缮资金流向,“监督一点通”平台让村民扫码就能提建议。
“三会一课”不唱高调,净解决实际问题。村支书翻开厚厚的会议记录本,去年讨论“撂荒地复耕”时,党员带头认领责任田,带动20户村民加入;今年审议“电商直播间建设”,年轻党员主动学习运营技巧,计划帮村民卖火山荔枝。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党建的“红色引擎”正让治理末梢变成服务前沿,为共同富裕筑牢组织根基。
从“石碑立规”到“制度上墙”:规则意识的共富效能
“一块石碑立规矩,一座戏台唱新风”。群庄村村长带领调研团队深入感受村庄的文化肌理与发展脉动,群庄村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文化室内陈列着法律及民事纠纷类书籍,以法治思维调和村民关系守护邻里和谐。“这块石碑立在这儿,谁家办事都得按规矩来!”在宣传文化室前,村长指着刻有村规民约的火山石碑说。调研团队注意到,群庄村的“规矩”不止于石碑——便民服务大厅的“流程图”清晰标注着低保申请步骤,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发布“财务明白账”,就连广场舞队的活动时间,也是村民代表投票定的。
最让团队印象深刻的是“四议三公开”制度的实践:去年规划健身区时,经党员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公示后,最终选定在闲置地块建设,既不占耕地,又方便老人孩子。“以前盖个猪圈都可能吵架,现在大事小事摊开说,心气顺了,致富劲更足。”村民陈大哥的话道出了制度的力量。规则透明带来信任,信任凝聚合力——村里引进的菌菇种植项目,因大家都信得过分红机制,短短半年就发展到50亩规模,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从“文化乡愁”到“发展动能”:精神纽带的振兴之力
“这祠堂的梁柱,当年是先辈们一锤一凿架起来的!”在百年祠堂里,村长抚摸着斑驳的木梁,讲述着先辈垦荒、烈士抗敌的故事。调研团队发现,群庄村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祠堂定期举办“乡贤讲堂”,请退休教师讲村史;正在建设的乡村大戏台,计划排演红色剧目、民俗表演;村民提议的“村史馆”,已收集到旧农具、老照片等30多件“时光信物”。
文化不仅是情怀,更是致富资源。村里的“美丽庭院”评选,让家家户户种花种草,村容变美后,吸引周边游客来体验农家菜;老人传唱的“咸水歌”被录成音频,成了民宿的“特色背景音”。以前觉得老故事不值钱,现在才知道,这是咱村独有的“金名片”。年轻村民小林正用手机拍摄祠堂短视频,准备发在村里的抖音号上。从“文化乡愁”到“流量密码”,精神纽带正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共同富裕有了温度与深度。
本次实践调研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队不仅直观感受到群庄村在基层党建引领下,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到民生改善的进步,深刻理解了“党建强则治理强,治理强则乡村兴”的实践逻辑,将实践所得转化为理论研究的鲜活素材,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与村干部合影)
(调研团队查阅乡村振兴资料册)
(群庄村宣传文化室篮球场调研团队研读文化室前的村规民约石碑)
(群庄村宣传文化室)
(群庄村祠堂)
(同学们认真听村长讲解他先辈们的英勇故事)
通讯员:杜宇婷、陈灿、刘邦胜、叶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