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乡村・正青春”:废料“变”宝解锁绿色振兴密码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仁南村探寻农林废弃物的“重生之路”

时间:2025-07-10浏览:11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7日,实践团队2025年7月7日在王影老师带领下,紧扣“双碳”目标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命题,赴海口市龙华区仁南村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项调研。团队深入处置中心、生态农场与村民家中,解码这份“点废成金”的实践如何让乡村既守住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为同类村庄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样本。

从“垃圾围村”到“循环工厂”:废料处理的破局实践

“以前村口堆着烂菜叶、枯树枝,天一热就臭烘烘的,现在全变‘宝贝’了!”站在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前,村书记王俊清指着轰鸣的机器,向调研团讲述转型之路。曾经的仁南村,每年产生的秸秆、果树枝、蔬菜废弃物超过200吨,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2023年,村集体下定决心“向废料要效益”——租赁15亩闲置土地建设处置中心,引入粉碎、发酵等设备,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同时与隔壁的“蘑法生态农场”合作,把发酵后的废料作为蘑菇培养基,形成“废弃物→有机肥→种植/养殖→再利用”的闭环。

调研团在处置中心看到,工人正将刚收来的椰子壳送入粉碎机,粉碎后的纤维将用于培育菌菇;另一侧的发酵池里,蔬菜边角料与秸秆混合发酵,散发出淡淡的泥土清香。“这些有机肥不仅供农场自用,还卖给周边农户,一年能创收10多万元。”王书记算起环保账:处置中心运行以来,村庄垃圾清运量减少60%,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30%,曾经的“污染源”成了“绿色财源”。

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村民心中的生态觉醒

“一开始谁愿把地租给‘垃圾堆’?我第一个反对!”村民李婶的话道出了项目初期的阻力。为打消顾虑,村委会挨家挨户算“三本账”:环保账——废料处理后村容变美,雨季不再污水横流;经济账——土地租金每亩每年1200元,村民还能到处置中心或农场打工,月收入多则3000元;长远账——有机肥种出的蔬菜更健康,村里的“蘑菇餐厅”用自家农场食材吸引游客,带动农产品涨价。

转变发生在细节里:处置中心优先雇佣留守妇女和老人,负责分拣废料、包装有机肥,灵活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既能顾家又能赚钱;农场推出“认养菜地”项目,村民可将自家产出的蔬菜通过餐厅销售,利润分成。“现在我每天去处置中心上班,下班顺路把自家的菜送到餐厅,一个月能攒下不少钱。”李婶笑着说。调研团发现,已有87户村民主动参与废料收集,有的甚至专门开辟地块种植“适合发酵的作物”,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绿色发展理念正悄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循环经济的多维价值

“不光要处理废料,更要让整个村子‘循环’起来。”在与村民的座谈会上,大家描绘着更广阔的蓝图。目前,仁南村正探索“废料+文旅”的融合模式:处置中心开辟“环保科普区”,让游客参观废料变有机肥的全过程;农场推出“蘑菇采摘+手工制作有机肥”体验项目,孩子们可以亲手将菜叶投入发酵箱,了解生态循环原理;“蘑菇餐厅”的食材边角料继续回用于处置中心,连餐厅的装饰画都是用废弃秸秆编织而成。

调研团也注意到待解的难题:处置中心设备老化需要更新,但资金缺口较大;村民参与多集中在简单劳动,对技术环节参与度低;产品销路依赖本地,抗市场波动能力弱。对此,团队与村干部探讨对策:建议申请环保专项补贴升级设备,与高校合作开发“废料再生”文创产品,通过电商拓宽有机肥销售渠道。“就像这发酵的废料,得慢慢‘酿’,才能出好‘味’。”王书记的话,道出了绿色振兴的耐心与信心。

离开仁南村时,夕阳下的处置中心与生态农场连成一片绿色图景,有机肥滋养的稻田泛着金色波浪。从“垃圾围村”到“循环生金”,从“要效益”到“重生态”,这场废料的“重生革命”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重塑了村民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本次调研是青年学子将课堂理论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尝试,更是“把学问做进群众心坎里”的具体实践。它不仅让师生们在田野间摸清了产业发展的“活情况”,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厚植了家国情怀。未来,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把实践所得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金点子”,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场中绽放光彩,用专业力量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创新升级添砖加瓦。

实践团与仁南村书记的合影

与村干部座谈)直面挑战:剖析产业发展痛点与潜在风险

与村干部交流

与村民交流

与村民交流

实地考察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