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乡村・正青春”:石屋生花解锁古村振兴密码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三卿村探寻“非遗+旅游”融合路

时间:2025-07-12浏览:10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7日,在李秋菊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紧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命题赴海口市石山镇三卿村开展专项调研。团队深入火山石屋群落,聚焦“文化保护+乡村旅游”融合模式,解码这座千年古村如何在守住乡愁底色的同时,让沉睡的古村落焕发青春活力,让文化遗产成为振兴动能。蹚出一条“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振兴之路。

从“石屋沉睡”到“业态苏醒”:火山古村的活化实验

“这些石头墙可有年头了,以前嫌它漏风,现在成了金宝贝!”站在自家改造后的火山石院门前,村民王阿婆笑着说。三卿村坐拥海南罕见的火山岩古村落群,百年石屋依山而建,石墙、石巷、石磨盘处处透着岁月痕迹。但多年来,年轻人外出务工,不少石屋因无人居住逐渐破败,古村一度沉寂。

转机始于“春风十里非遗小院”等小院项目的落地。调研团队在走访中发现,村里通过引入外部运营者,将闲置石屋改造为咖啡书屋、手作工坊、非遗文化体验馆——“归时·南小咖”小院用火山石垒出吧台,游客可边喝咖啡边感受火山石文化的魅力;“春风十里非遗小院”工作室里,游客进行非遗手工体验、禅修疗愈扎染、蜡染等项目,用非遗文化陶冶情操。“我们不搞大拆大建,所有改造都保留石屋原貌,连窗棂都用老木料修复。”“春风十里非遗小院”主理人向团队介绍,这种“修旧如旧+业态植入”的模式,让石屋既留住了乡愁,又产生了经济价值。

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村民心中的价值重构

“一开始谁信啊?老房子能赚钱?”村委会书记回忆,项目初期,村民对“石头变景点”充满疑虑。为打消顾虑,村委带头在不改变原有火山石元素的基础上,将老宅改造成将老宅改造成民宿咖啡馆,邀请村民现场观摩运营;与运营方约定优先雇佣本村劳动力,石屋出租户还能参与利润分红。

调研中,团队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数位六七十岁的本地奶奶在村口售卖着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乐呵呵的向大家讲述再也不必“折腾”上镇里卖货了。也有村民小李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到村子里的各类小院工作。“现在每月收入稳定,守着家就能赚钱!”小李的话道出了村民态度的转变。从“怕折腾”到“盼发展”,古村的活化不仅带来了收入,更让村民重新认识了祖辈留下的文化财富。

从“单点试水”到“全域联动”:融合发展的未来图景

行走在三卿村,灰黑色的火山石墙与红框设计相映成趣,老井旁的咖啡香混合着炊烟味——这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气质,正是其独特魅力。但调研团队也发现,目前项目仍以零散小院为主,缺乏整体规划;招商引资主动性欠缺;基础设施改善滞后,小路边加灯需求未能满足;村民参与深度有限,仍多为外出打工,未形成利益共同体。

对此,团队与村委、运营方共同探讨:可依托火山地质公园资源,打造“古村探秘+火山研学”路线;积极对接旅游企业、文化创意公司等,吸引其入驻或合作,丰富业态,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和影响力;优先解决村内石阶小路的修缮及在路边加装路灯等基础且紧迫的需求,改善游客夜间游览体验和村民夜间出行条件;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对接游客接待、农产品销售;挖掘火山民俗、传统手艺等文化元素,开发文创产品。“未来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主理人们的期待,正勾勒出三卿村的下一程目标。

李秋菊老师在总结时感慨:“三卿村的实践证明,传统村落不是‘标本’,而是能持续生长的‘生命体’。”保护不是把古村封起来,而是用创意激活它;旅游不是简单赚门票钱,而是让文化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

随着“振乡村・正青春”调研的深入,这座火山古村的振兴故事,还将续写更多“石屋生花”的精彩篇章。

(调研团队与“春风十里”小屋主理人访谈)

(带队导师与村委书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