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8日,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马青年”调研团一行,在申明远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等主题,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施茶人才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仲晶晶展开深度访谈,探寻施茶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振兴的实践密码。
(开展座谈会)
党建引领产业兴,红色驱动促腾飞
施茶村的巨变,是党建引领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仲晶晶副校长回顾村庄发展历史,施茶村曾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村民们在困境中奋起直追,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石斛种植产业,迈出了特色产业脱贫的第一步。施茶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于2018年在海口率先成立首个村级党委,创新推行“党建+产业”模式,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如今的施茶村,石斛种植已发展成为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村民们在石斛种植基地里辛勤劳作,精心呵护着每一株石斛,期待着丰收的喜悦。同时,农旅融合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观村志馆)
筑巢引凤育英才,星火燎原振乡邦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施茶村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仲晶晶介绍,村里通过设立助学金,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返乡青年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机遇。不少大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回到家乡创办农家乐、民宿,或是加入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施茶村还依托海南胜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平台,吸引博士团队与高端技术人才入驻。一方面,高端人才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汇聚了侨胞力量,促进侨乡经济发展。“我们既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充分发挥他们的地缘、人缘优势,让土建专业出身的村干部参与村庄规划;也积极引进外来智力,通过人才培训学校搭建成长平台”,仲晶晶自豪地说。如今,施茶村正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建设,致力于破解人才待遇保障难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乡村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开展座谈会)
聆听感悟悟真知,肩负使命启新程
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围绕基层治理、非遗传承等话题与仲晶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谈到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时,仲晶晶以施茶村的“火山八音”和“火山山歌”两项省级非遗为例,阐述了村庄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利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等举措,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合影留念)
调研活动接近尾声,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通过与施茶村基层实践者的面对面交流,他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施茶村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实践,更深刻认识到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要以扎根乡村的奋斗者为榜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基层建设,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供稿:张永洁、陶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