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乡村・正青春”:光大环境的绿色思政课 ——海师马院学子赴三亚探寻“无废城市”的实践密码

时间:2025-07-14浏览:11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6月18日,在李慧敏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团队走进海南省三亚市光大环境垃圾焚烧厂,开启了一场“绿色科技+思政教育”的沉浸式实践。从机炉电控制系统到烟气净化设备间,从座谈桌上的理念碰撞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揭牌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在变废为宝的奇迹中,触摸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探寻思政教育走出课堂、扎根实践的破壁之路。

团队成员参与揭牌仪式

从设备部件到技术原理:绿色科技中的思政启示

在科普讲解员的引导下,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中央控制室,这里是整个环保基地的核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个焚烧炉中垃圾焚烧的温度、压力和烟气排放等各项指标,旁边一一对应着每个指标的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执行标准,以确保流程规范、效果可控。我们还看到,中央控制室的后面登记了一系列办公日常,如值班安排、竞聘通知、物资部署等,彰显了该基地的高标准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讲解员还介绍道,截至目前,光大环境在三亚市共成立公司4个,项目数量(含扩建期数)共14个,总投资约18.8亿元,并以焚烧厂为核心,推动了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业务范围涵盖牛活垃圾处理、厨余处理、污泥处置、飞灰填埋、粪便处理、炉渣综合利用、医疗废物收运及处置、危废运输等方面,业务类型丰富,品类相对齐全,具有充分高效完备的垃圾储备能力和焚烧能力。该项目是光大环境在海南省投资的首个环保项目、海南省及三亚市重点工程项目,获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海南省建筑工程绿岛杯等。
随后,团队参观了焚烧炉区域,隔着观察窗,能看到每个炉膛都在无烟化运作,密闭的室内,闻不到任何焚烧的气味,听不到机器运作的响声。据介绍,海南光大垃圾发电场总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1,050吨,自然灾害期间垃圾处理任务更甚,是国家AAA级生活垃圾焚烧厂。在烟气净化系统设备间,管道纵横交错,活性炭吸附塔、袋式除尘器等设备有序运转,经过“脱酸、脱硝、除尘、除重金属”等多道工序后,排放的气体达标,处理后的冷凝水甚至能达到饮用水标准。

从焚烧炉的构造到烟气净化的流程,从垃圾处理量到排放指标的具体数据,绿色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师生们在实景中直观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力量,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倾听科普员讲解

从实践认知到理论认同:调研过程中的思政深化

为确保调研顺利开展,团队进行了精密分工。李慧敏老师负责与企业协调资源、把控调研方向;组长王文欣统筹行程节奏,随时调整参观重点;组员李青芳专注文字记录,既记录技术参数,也捕捉师生对话中的关键信息;组员林沧邈承担影像记录,从设备细节到揭牌仪式,用镜头全方位还原实践过程。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与厂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针对垃圾焚烧后炉渣、飞灰的处理,设备运行时的噪音影响等问题,工作人员一一解答:炉渣经处理可制成环保砖,飞灰作为危险废物用螯合剂固化后送专业填埋场处理,垃圾污水经净化后可以进入城市供水系统进行循环,厂区通过建设隔音墙和设备降噪设计,确保周边居民区噪音处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厂区附近渗滤液处理站、飞灰填埋厂、炉渣综合利用厂、布草洗涤园等项目相互耦合,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配套共享”的规划理念,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核心,目前已建设成为国内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产业链条较为齐全,项目之间协同耦合程度较高的环保生态园典范,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和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显著,助力三亚“无废城市“建设。

在中控室中与操作人员近距离交流

交流中,李慧敏老师围绕高校思政课能从企业实践中借鉴哪些案例展开探讨。企业方面提出,垃圾焚烧发电效率提升计划、中小学生研学团队进园区点对点学习研究、把垃圾循环以更大众化的方式普及出去等,都是“创新驱动发展”“践行绿色生活”的生动实践,可引入思政课堂。这些交流为思政教育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提供了思路,让学生们从具体实践中逐步深化对绿色发展等理论的认同。

从基地共建到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中的思政延伸
调研期间,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光大环保能源(三亚)有限公司授予“海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牌匾,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基地。这一举措是双方积极筹备的成果,未来企业将提供实践场地和技术支持,高校则将基地纳入思政课实践学分体系,共同开发包含企业案例库、环保实践手册、宣讲视频等内容的绿色思政课程包。

沉浸式参观学习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校企双方进一步细化合作方案。企业提议开放环保体验日,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处理全流程,同时企业工程师可走进校园开展相关宣讲;校方提出在思政实践创新大赛中设绿色发展赛道,让学生结合企业案例进行研究,优秀成果可用于优化企业宣讲内容。学生们也积极建言,建议建设线上实践库、剪辑实践教学短片等,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此次基地共建意义重大。它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学生在基地能看到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企业也能输出社会责任的担当。通过校企协同,将更好地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干的新时代青年。

 校企双方进行座谈会交流

此次调研,让团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南自贸港的思政教育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不仅是一次环保科普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实践课。相信未来校企双方在绿色发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上携手前行,必将书写协同育人的新篇章,为培养具有强烈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