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4日,调研组在盛芳老师的带领下,聚焦老年群体数字贫困问题,于赴海南省琼山区红旗镇岭新村开展专项调研。团队通过走访独居老人、与村民座谈、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老人在智能手机使用、网络购物、线上缴费等方面的困境,用青年智慧探索跨越“数字鸿沟”的适老路径,力求让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 “数字赋能”,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从“望‘屏’兴叹”到“指尖破冰”:智能手机成“新难题”
刚到村口,古色古香的邱氏宗祠便映入眼帘,青瓦飞檐间透着岁月的沉淀。与村干部顺利交接后,一行人沿着铺着细碎阳光的乡间小路走进村落。
岭新村宗祠
走访中,老人们笑着与学生们打招呼,却在谈及智能手机时频频摇头。他们熟悉田间农活,却对网络购物、线上缴费等感到陌生。“扫码支付?我连解锁屏幕都要琢磨半天呢!”72岁的李阿婆坐在石椅上,指着桌上黑屏的智能手机连连摆手。这部手机是儿子去年买的,如今仅用来接电话,通讯录里只存着3个号码 —— 儿子、儿媳和村口小卖部的老板。
在岭新村,像李阿婆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走访的10位老人中,7位无法独立完成扫码支付,5位记不清app启动步骤。村镇市集普及移动支付后,张大爷总因带现金找零麻烦犯愁;疫情期间孙子教的健康码操作,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收到陌生电话不敢接,怕点错了“扣钱”……“孩子们不在身边,这些新东西比当年种水稻难多了!”
在交谈中,大家发现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藏着深深的孤独与不安。这种困境使得他们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在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上都遇到阻碍。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与村民进行交谈
破解困局需“手把手”的耐心:他们不仅需要“银发手机课堂”、需要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和语音辅助教程,更需要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重视与关爱。“小老师教我用微信视频,昨晚刚跟上大学的孙女‘见’了面!”81岁的王爷爷举着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与孙女的聊天界面。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不仅让他们在数字技能上有了突破,更是对其精神世界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与温暖。
从“需求清单”到“行动方案”:打通乡村发展的数字脉络
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不仅关乎个人生活,更牵动着乡村经济的脉搏。岭新村的村民们主要依靠种植槟榔、养殖土鸡和鱼类为生。槟榔园里,鸡群悠闲地踱步啄食;水库之上,波光潋滟;一旁的荔枝工厂里,还藏着丰收的期待。这片肥沃的土地从不缺乏丰收的希望,这里也不缺少辛勤劳作的村民。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从种出来到卖出去之间,却横亘着一道数字鸿沟。岭新村的土地里长得出丰收,却在数字时代的销售链条上卡了壳。老人们不熟悉线上销售渠道,优质农产品只能通过传统方式售卖,仅能覆盖周边两三个村镇,收益始终有限。这道数字鸿沟,既制约了老人们的个人收入,也阻碍了乡村优质资源与大市场的对接。
村民的槟榔种植园
针对这一现状,调研小组的成员们在共同讨论中提及:除了为老人们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线上销售的基本操作外,还应当联合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搭建专门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简化操作流程,方便老人使用。同时,鼓励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利用他们熟悉数字技术的优势,带动老人们融入数字经济浪潮。通过这些举措,力求打通乡村发展的数字脉络,让数字技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让老人们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也能切实提高经济收入,提升生活质量。
夕阳斜照岭新村的大榕树上,透射下一道道斑驳的光影,刚学会用手机拍照的老人们在树下正围着屏幕,翻看白天拍的合照。在这场跨越代际的 “数字对话” 中,青年力量与乡村温度碰撞出温暖的火花。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数字技能帮扶,更是一次对乡村老年群体精神需求的关注,是青年一代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相信在持续的努力下,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数字时代里,稳稳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岭新村也将在数字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供稿人:朱灵珺、林书环)
调研小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