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乡村・正青春”:“数智・果香・庭院”就振兴多元图景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探寻海口乡村的 “破题之道”

时间:2025-07-14浏览:11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79日,在郑岚老师指导带领下,调研团队深入海口市龙华区咸谅村、秀英区永兴镇及美孝村,聚焦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与庭院经济三大主题,在田间地头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让 “行走的思政课” 在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从 “人情治理” 到 “数智赋能”:咸谅村的数字蝶变

当车辆驶入龙华区遵谭镇咸谅村,一种静水流深的变化气息悄然拂面。在村委会略显简朴的办公室,值班的老主任面对我们这群“学生兵”,眼中闪烁着热忱与自豪。他向我们介绍村里的新的数字监控系统:“过去鸡毛蒜皮扯不清,现在‘电子眼’是讲理的铁证,大伙儿心气顺多了。”屏幕上流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乡村治理从“人情主导”迈向“数智为基”的清晰轨迹。

咸谅村村民委员会附近的数字监控

真正撼动我们认知的,是与村远程教育负责人的一番恳谈。他向我们介绍了村民们在村民夜校的学习情况:“我们通常是集中授课,为村民们讲解种植蔬菜瓜果的专业知识,村民们自愿参加,同时也会有专家来村里进行实地授课,为村民讲解相关知识。”技术在此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化为一座无形的桥梁,让曾经被山海阻隔的知识甘霖,精准滴灌到每一块渴望生长的“心田”。那一刻,我豁然领悟:所谓“数字鸿沟”的弥合,其伟力不在于铺设了多少光缆,而在于它如何真切地赋能个体,点燃了普通村民眼中那簇名为“可能”的星火。

调研小组成员和村干部交谈

行走村中,一位在自家小院树下专注盯着手机屏幕的银发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询问村民家里的基本情况,村民向我们道出了村里在数字建设后的发展新现状:每家每户的安全都有了监控摄像头的保障、村里的夜校让他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这对他们种植蔬菜很有帮助。同时,和中国电信的合作让村民日常用网更加快速便捷,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数字乡村建设在咸谅村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了解到了,数字乡村建设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咸谅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但是,我们调研小组也看到村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有些工程宣传不到位,有些工程没有进行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问题可以在未来得到很好地解决。

调研小组和村民交谈

从 “果贱伤农” 到 “品牌兴农”:永兴镇的荔枝传奇

告别咸谅,我们奔赴秀英区永兴镇人民政府。在政府大楼前,主管农业的负责人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永兴镇荔枝种植的现状,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嗅到荔枝的馥郁芬芳:“从前‘果贱伤农’,荔枝熟了愁白头;如今‘永兴荔枝’这块牌子响了,果还在树上,订单已从五湖四海飞来。”他言语间充满着底气和自信。

这底气和自信源于一场深刻的产业嬗变。政府穿针引线,引入现代化分拣、冷链技术,制定严格品控标准;合作社架起桥梁,果农抱团闯市场;电商平台加持,枝头鲜果直达都市餐桌。在永兴镇的市场上,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卖自家种植荔枝的农户,荔枝皮薄果大,甘甜多汁,永兴荔枝这一品牌的优质,我们在品尝荔枝时就感受到了。荔枝丰收的时候,就会有许许多多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在政府的引领和镇上的电商基地的帮助下,每家每户的荔枝被销往全国各地,永兴镇人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更加富足,人们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

永兴荔枝的崛起,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诠释。它跳出了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窠臼,通过品牌化、标准化、产业链延伸,不仅鼓了农民腰包,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为“共同富裕”的宏大命题写下了一个带着清甜滋味的注脚。

调研小组和永兴镇政府工作人员采访交流

从 “闲置庭院” 到 “绿色银行”:美孝村的方寸经济学

调研最后一站是永兴镇美孝村。一进村子,便被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所包围。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坡地田垄,都被郁郁葱葱的荔枝树、黄皮果树所拥抱。浓密的绿荫下,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冽果香。

热情的林大娘把我们迎进她精心打理的“庭院果园”。她如数家珍:“这几棵‘妃子笑’是摇钱树,那几株‘无核黄皮’是心头宝。”言语间满是骄傲。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经营智慧——通过微信社群和游客采摘,足不出户就将鲜果变现。“果子熟了,钱袋子也就满了。给儿子在城里买房,也添了份力!”大娘的笑声爽朗,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这方寸庭院,俨然是一座微型的“绿色银行”。

美孝村的庭院经济,绝非小农经济的简单复刻。它巧妙融合了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市场意识,是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它不追求规模宏大,却以“小而美”“小而精”的姿态,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和农户的剩余劳动力。我们采访的老大爷的笑容,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它让增收致富的路径变得多元而灵活,让农民在守望家园的同时,也能同步分享市场经济的红利,稳稳托举起那份“家门口的幸福”。

热情的村民为调研小组采摘自家种植的黄皮等水果

当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关于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关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与咸谅村的电子屏、永兴镇的荔枝林、美孝黄皮果树相遇时,理论骤然获得了血肉与温度。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峻的论断,而是化作了负责人讲解村民夜校时的笃定,化作了种植荔枝的果农谈及稳定收入时的笑容,化作了村里的大爷大娘对自己子孙和自己幸福生活的希冀。这深入肌理的实践观照,让我们深刻体悟到:理论的活力,永远源于并最终要回归于火热的生活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