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将“青春实践”落在促进乡村养老服务的点滴行动中。2025年7月7日、9日,在黄淑瑶老师带领下,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调研队第四组赴海口美兰村,围绕“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体系”主题,展开了专项实地调研。团队以脚步丈量乡村,以真情倾听“银发”心语,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痛点、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方案。
从“收集数据”到“入户关怀”:养老现状的真实画像
“以前在市区天天有广场舞跳,来村里就没地方活动了。”在美兰村一间朴素的农家小院,年近七旬的阿婆话语中透出希冀。调研团队发现在村干部的精心组织下,村里为老人们提供了春节慰问、养老认证上门服务等多项“暖心举措”,多数受访老人对当前生活环境表示满意。但与此同时,团队也敏锐地捕捉到:村内娱乐设施分布不均、部分老人活动空间有限成为“被看见的孤独”,而“子女常年在外”则让不少老人期待更多亲情陪伴。更有老人因配偶患病、家庭经济压力大,急需社会志愿服务与医疗支持。调研团队深入家庭访谈、倾听真实心声,全方位还原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喜与忧。
从“问题反馈”到“温情回应”:基层治理的探索实践
“每逢节日村干部都会来慰问,生活上的小困难也能第一时间反映。”一位老人感慨道。调研中,团队发现美兰村正通过多项举措筑牢基层养老保障网:村委会按月入户认证,主动上门关注独居及失能老人;建立与网格员的常态联络机制,实现困难信息“早发现、早介入”;同时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让有需求的老人得到陪伴与帮助。针对“子女不在身边”“医疗报销难”等长期存在的痛点,村干部与团队讨论时也表达了希望加快集体娱乐设施建设、简化医疗报销流程、引入社会专业资源等思路,努力将“人人关心养老”落到实处。
从“实践观察”到“青春建言”:养老服务的未来蓝图
正如团队调研后总结,当前农村养老服务虽有政策支持和村委用心,但面对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化,还需多方合力、协同创新。对此,团队提出三点“青春方案”:一是大力推广“老年人兴趣活动空间”建设,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依托数字技术开发“线上陪伴+远程健康管理”平台,让身在异地的子女也能日常“云陪伴”;三是推动组建村级老年志愿服务队,吸纳返乡青年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村干部表示:这些建议充满可行性,已被列入近期优化工作议程。
调研队员们深有感触:“帮老人解决一个微小的困难,也是温暖整个乡村。”此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体会到农村基础养老服务的责任与温度,更收获了成长与担当。今后,团队将持续跟踪调研进展,把青春智慧转化为服务乡村、助力银发群体幸福生活的实际行动,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能量,让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细致入微的走访中,调研团队直观感受到了美兰村农村老年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更加体会到基层关爱、政策扶持和社会力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展望未来,团队将不断深化调研成果,与村干部和社会各界携手,致力于把养老之“梦”照进乡村现实,让更多“银发微笑”在田野间绽放。
(合影)
(调研团队师生与美兰村的村干部进行交流)
(与村民交流)
(了解村民生活状况)
(了解村民生活状况)
(了解村民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