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重读经典 思辨现实——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专题研读会
    2025-03-15 17:37:33 点击率:43 来源: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号召,提升青年学生理论素养与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39日下午15:00在马克思主义学院306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读书分享会。本次活动由杨泽琴同学主持,王云华老师及陆园园、杨泽琴、陆园园、李永娥、邢叶霜、柯淑媛、吕子瑶、姚赛和孙士琪共同参与。

本次读书会旨在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讨其核心理论“异化劳动”的哲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引导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会议聚焦于该手稿的写作背景、核心概念解析、异化劳动的四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力求在学术交流中深化理论认知。

会议分为三个环节,学生逐一进行读书分享、教师对学生点评与大家共同进行问题探讨。

邢叶霜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及异化劳动的当代表现四个维度展开分析,重点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陆园园结合文本概念,探讨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现代社会的警示意义,并提出了阅读中的困惑与现场师生共同讨论。李永娥以“写作背景、内容赏析、当代启示”为主线,抛出“何为真正的生产”这一哲学问题,引发同学们对劳动本质的深思。杨泽琴从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切入,结合文本剖析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并联系当代社会提出“工人为何生产越多越穷”的尖锐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吕子瑶系统阐释异化劳动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强调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价值。姚赛从手稿的写作背景切入,逐句解读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论述,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孙士琪剖析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进行了现象分析与理论升华。杨泽琴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交锋切入,梳理异化理论的思想源流,最后抛出终极之问:“工人为何生产越多越贫穷?”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交流。2.教师点评与同学们分享结束后王云华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研读态度,针对分享内容补充了“外化、内化、物化”等概念的辨析,并强调学术研究需严谨,引用观点需权威。在答疑环节,师生共同探讨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理解。

读书分享会现场

通过本次读书会,同学们不仅系统梳理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框架,更将经典文本与现实问题结合,深入思考了异化劳动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本次读书会以经典著作为桥梁,搭建了师生思想碰撞的平台,既提升了同学们的理论素养,也激发了批判性思维。王云华老师总结道:“希望未来能继续通过此类活动,推动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为分析现实问题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经典著作研读,努力成长为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读书分享会现场

    上一篇:下一篇: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 学院办公室:0898-65884212  邮编571158
  • 管理
  • 马院微助理
  • 海师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