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本科生培养
    “振乡村·正青春”:潮涌边海绘振兴新卷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边海村解码三产融合之路
    2025-07-10 20:23:34 点击率:12 来源: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 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7日,在霍知节、王卫星老师带领下,调研团队赴海口市演丰镇边海村开展专项调研。团队聚焦生蚝特色产业、游轮文旅规划与古村落文化保护,探寻滨海村落“三产融合”的振兴路径,用青年视角解码乡村发展的破局之道。

从“瓶颈制约”到“破局探索”:生蚝产业的突围之路

“以前出海靠力气,现在得靠脑子喽!”站在波光粼粼的养殖塘边,58岁的养殖户陈大叔望着水里的生蚝,感慨着产业的变化。边海村的生蚝养殖曾是村民的“钱袋子”,却一度被多重难题困住: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中老年人扛不起规模化养殖的担子;夏季海水盐度升高,生蚝肉质变柴;湛江、威海等地的生蚝抢占市场,本地产品没名气…… “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营生断了!”村支书在座谈会上的话掷地有声。为破局,村委会联合调研团队理出了清晰思路: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负责养殖技术指导、深加工与销售,村民以土地或劳力入股,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我们注册了‘边海蚝’商标,还请团队教大家拍抖音——有阿婆学着拍清蒸生蚝教程,播放量破了10万呢!”村干部指着手机里的短视频,眼里闪着光。更让人期待的是,村里正联合科研机构培育耐高盐品种,计划明年试养,让生蚝四季都能“鲜”声夺人。

从“蓝图绘就”到“机遇萌发”:游轮经济的蓝海之盼

“过不了多久,游客就能坐着船来看我们的海了!”站在规划中的码头选址处,村干部向调研团队描绘着蓝图。边海村三面环海,海岸线蜿蜒,却从未真正“靠海吃海”搞旅游。如今,村里计划贷款购置游轮、建设现代化码头,让这片海成为“流动的景区”。 “游轮来了,我就能在村口当导游,不用再去城里打零工啦!”年轻村民小陈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期待。调研团队实地走访发现,游轮项目不仅能带来游客,还能串联起赶海体验、南洋文化研学等业态——游客白天在游轮上观海景,午后跟着村民挖蛤蜊,傍晚在百年古宅前听南洋故事,夜里住特色民宿,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闭环。目前,村里已开始修缮闲置房屋改民宿,休闲步道也在规划中,只待游轮靠岸,激活整村的旅游活力。

从“遗产蒙尘”到“焕新待启”:文化根脉的守护之思

 “你看这雕花,以前多精致,现在都快烂没了……”抚摸着陈家大院斑驳的木窗,守院老人的声音带着惋惜。边海村藏着不少“时光宝贝”:百年骑楼、南洋风格老宅、抗战时期的炮楼,却因资金缺、产权杂,成了“烫手山芋”——陈家大院因涉及7户人家产权,修缮方案改了8次仍没落地,墙体已出现裂缝;不少古宅被村民改成简易仓库,原貌渐渐模糊。“这些老房子是村子的魂,不能丢!”调研团队在座谈中提出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先解决陈家大院等重点建筑的产权厘清问题,聘请专业团队修缮;同时,把古宅改造成“南洋文化体验馆”,让老人讲侨乡故事、展示传统造船技艺,既保护遗产,又能成为旅游亮点。“等游轮项目起来,游客说不定会专门来听这些老故事呢!”一位村干部的话,让大家对文化振兴多了份底气。

调研尾声,团队与村干部共同梳理思路:生蚝产业要靠“科技+品牌”站稳脚跟,游轮旅游需用“业态融合”打开市场,文化保护得借“政策+资本”破解困局。“边海村的振兴,是大海的馈赠,更是青春的接力——我们会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方案,让这片土地既有潮起潮落的生机,更有代代相传的活力。”

潮起边海,风正青春。在“振乡村·正青春”的实践中,海师马院学子与边海村一道,努力用智慧与汗水在蓝海之滨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合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与村干部座谈)




    上一篇:下一篇: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 学院办公室:0898-65884212  邮编571158
  • 管理
  • 马院微助理
  • 海师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