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本科生培养
    “振乡村·正青春”:光伏点亮仁里新图景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里仁村探寻乡村绿色转型密码
    2025-07-10 20:23:54 点击率:11 来源: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服务社会,在“乡遇美好”中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在“振兴乡村”中贡献青年智慧力量,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南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研比赛暨“振兴村·正青春”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促进实践活动。2025年7月7日,在谢丹老师指导带领下,调研团队赴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开展以“‘双碳’目标下乡村绿色转型路径探索”的专项调研。团队聚焦当地光伏长廊项目,深入探寻新能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提供鲜活样本。

从“荒廊”到“绿能矩阵”:光伏长廊的破茧之路

上午9时,实践团队在仁里村村委会座谈后,在老村长带领下走访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与光伏长廊项目。眼前蜿蜒于火山岩地貌的深蓝色光伏矩阵,曾是长达4公里的“百香果长廊”——疫情前是吸引游客的乡村景点,疫情后因项目停摆沦为闲置地带。“现在不一样了!”老村长指着近2公里的光伏面板介绍,通过引入企业合作模式,这片“荒废地带”已蜕变为转化阳光的“绿色引擎”。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科技光泽,不仅填补了闲置空间,更让沉寂的土地重新产生价值。

从“疑虑重重”到“主动参与”:村民心中的绿色觉醒

“太阳光还能卖钱?”“有辐射吗?对身体有害吗?”回忆项目初期,村委会李武主任坦言,村民的一连串疑问曾让项目推进遇阻。 为化解疑虑,村委会召开多场村集体会议,邀请专家现场检测——数据显示光伏设备辐射远低于国家标准;根据村民意见调整铺设位置,将光伏长廊移至远离居住区的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干扰。“专家说这东西比手机辐射还小,位置又远,有啥不放心的?”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大家态度的转变。调研中,团队发现更令人欣喜的变化:已有少数农户在自家屋顶尝试安装小型光伏设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光伏长廊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悄悄点亮了村民的绿色发展意识。

从“集体经济增收”到“民生福祉提升”:多维价值的落地生根

“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负责后期运维,村集体出租廊架收租金,不用操心管理,风险也小。”李主任给团队算了一笔账:光伏长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数万元收入,这笔钱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用于村内道路修缮、路灯维修、公共环境维护等民生实事。行走在光伏长廊下,队员们亲身体验到“额外福利”:烈日被光伏板遮挡,长廊下形成阴凉空间,成为村民纳凉、通行的舒适场所;科技感十足的光伏矩阵,还提升了村庄整体风貌,为发展乡村旅游埋下伏笔。

总结调研成果时,团队也指出了项目待提升的空间,如村民参与度需更深化、收益模式可更优化、产业融合有待激活等,可通过进一步挖掘“绿色能源观光带”潜力,结合光伏科技景观与乡村自然风貌,发展科普教育、乡村旅游等业态,实现“板上发电、板下通行、周边体验”的融合效应。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振乡村·正青春”实践团队不仅见证了仁里村“点‘光’成金”的转型实践,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正如团队成员所言:“仁里村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不需要“高大上”的噱头,盘活闲置资源、用好绿色技术,就能让土地焕发新生。未来,若能进一步打通‘光伏+’的产业链,这片阳光赋能的土地,还将孕育更多可能。”

(合影)

(村委会座谈)









    上一篇:下一篇: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
  • 学院办公室:0898-65884212  邮编571158
  • 管理
  • 马院微助理
  • 海师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