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志愿服务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2017-03-28 09:47:33 点击率: 来源:本站

《志愿服务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虚化或泛化等问题,将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问题。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将其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是试图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本书较为全面介绍了志愿服务课程开设的背景、主要做法及其初步成果。将志愿服务做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来开设,旨在将服务学习的理念融入到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技能的培养之中,反映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颁布实施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拓展方面的新进展。

本书的出版既可通过传播志愿者的心得体会,大力弘扬以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也可通过如实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教学特别是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案例。

本书主编王习明,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海南省首批杰出人才,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10年,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著作3部,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本书副主编兰岚和刘湘平均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附:本书目录

(01)遇见你们我何其幸运

(02)支教的奉献与快乐

(03)一路向阳,我们在成长

(04)我志愿,我快乐

(05)“2016梦想课堂”儋州那大教育关爱支教活动心得

(06)体验镜头背后的人生--记暑期电视台实习

(07)2016“互联网+三农服务”暑期实践日志

(08)走进儋州,携手你我

(09)九所镇农村志愿服务

(10)“聆听星语,点亮心灯”关爱自闭症儿童

(11) “互联网+”三农服务社会实践之行

(12)当阳光混着汗水,百感交集

(13)年轻即出发

(14)给爱心安个家,温暖你我他

(15)2016 年暑期我在海南东方

(16)幼儿园的那些小天使们

(17)筑爱夕阳,我心行动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走进留守儿童

(20) 与爱同行,关爱农民工子女-----“晨曦”服务队记

(21)吹响的是口哨,吹动的是文明

(22)志愿助我成长

(23)漂洋过海来助你

(24)“没关系,我们都是志愿者啊!”

(25)我选择,我奉献,我快乐

(26)传递青春正能量,我们在路上

(27)文明志愿,有你有我

(28)我为社区添光彩 ——奉献你我他,服务千万家

(29)服务如水至周,执法似钢至刚

(30)抗洪救灾:用爱心播撒阳光,用高尚践行平凡

(31)一路向阳,我们在成长

(32)社区服务,让我们的社区更美好

(33)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基层的力量

(34)志愿服务源于心 献出爱心在于行

(35)传递青春正能量

(36)志愿服务日记:传递温暖,传播海口正能量

37)用心奉献,爱传你我

(39)美在心灵支教协会

(40)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盛宴过后 泪流满面

(41)只有付出,你才能拥有更多

(42)做一个爱与希望的传递者

(43)支爱教善——万宁乌场小学支教记

(44)五指连心 心中有梦

(45)爱和我们一起成长

(47) 在马寨小学支教的十八天

(48)穿行在志愿服务第一线

(49)因为爱 所以爱

(50)志愿路上,你我同行

51)美在心灵、爱心支教

(52) 那些年,我们服务的青春

(53)志愿服务日记——奉献爱心,传递温情

(54)志愿服务日记:关爱留守儿童,普及英语知识

(55)志愿青春,舞动我心

附录

一、 相关文件摘要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央文明委〔2008〕6号)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文明委〔2014〕3号)

教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教思政[2015]1号)

二、志愿服务课程学习要求

三、志愿服务课程指导办法

四、志愿服务优秀记录及心得体会评分标准

五、志愿服务课程优秀作业修改后应达到的标准

 

附:本书的序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1]

自2005年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案以来,中宣部、教育部所发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一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进一步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

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提升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第一基本原则,并对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在教社科[2011]1号文件的基础上首次要求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并将财务处、学生处、团委加入责任部门。

尽管许多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实践教学被虚化或泛化等问题。实践教学被泛化的表现有:将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当成实践教学[2],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当成实践教学[3],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讲互评当成实践教学[4]。从上面所列文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的,强调为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和学生自讲互评也属于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更是理论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虚化的表现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原因可能是没有经费、学生的安全无法保障、教学工作量难以计算等;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实践教学,但并没有面向全部大学生,而只有极少数参加,带有表演性,如选几个学生表演情景剧、外出参观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有的仅仅是参观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没有制度保障,没有落实学分、经费,也没有长期的实践教学计划。

我校为了贯彻落实教社科[2015]3号文件,于2016年初制定了《海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方案》,决定自2016年春季开始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6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设立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一是志愿服务课程(1学分),一般在一年级完成(可利用寒暑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在学校、家乡等地进行);二是国情认识课程(1学分),一般在二年级完成(可利用寒暑假期回到家乡调查或利用“三下乡”等活动调查)。志愿服务和国情认识课程必须按规定做好记录和完成报告(含总结),并有相关证明。优秀者在全校范围内表彰,其记录和报告(含总结)收入公开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优秀成果集,并被推荐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校外征文。为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自2016年起每年划拨不少于40万元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组织辅导和评优表彰。

本集所收作品就是2015级本科生于2016年完成志愿服务课程过程中的优秀日记和总结。早在2005年,教社政[2005]5号文件就提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2008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志愿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适当课时讲授相关内容;要编写激励学生发扬志愿精神的辅导读物,在教学讨论和评价中增加宣传志愿精神的内容;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占学时总数的1/4,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学分标准。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是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一种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5]到目前为止,虽有学者发文专门讨论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问题[6],但还没有将志愿服务单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开设的相关报道。

我校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来开设,旨在将服务学习的理念融入到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技能的培养之中。服务学习强调“学术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把“做更好的学生”与“做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相整合,恰好可以解决当前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志愿精神过程中专业性不强的难题。服务学习强调的是互惠与反思,其本质是一个不断反思的体验学习过程,它帮助学生从具体经验中反思自己观察、体悟的内容。[7]这符合思想道德的养成规律,也是它作为一门课程区别于团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标志。团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重在活动,侧重考察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而志愿服务课程则重在体验、体悟,在做好事、献爱心过程中锻炼、提升自己,必须悟出一些道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像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照顾让孤独老人感受社会的关怀、如何在支教中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公正而无私的爱等。

为了实现志愿服务课程的教育目标,我校通过集体备课,制订统一的辅导课件,每个班配备两名指导老师:1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自愿报名为主),主要负责实践教学指导、组织交流、评定成绩、挑选并推荐优秀志愿服务记录和总结报告、编辑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成果集;1名为所在学院的优秀辅导员(责任心强且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长期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且教学质量优秀者优先),协助实践教学指导,并负责安全教育、组织学生、收集志愿服务记录本;我校还制定了《志愿服务课程学习要求》和《志愿服务课程指导办法》(见本书附录);编辑印刷《志愿服务手册》(每个学生一册)并附上《相关文件摘要》和《志愿服务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辅导时必须做笔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必须及时详细地记录自己的感悟,在志愿服务结束后要写总结报告。为了鼓励志愿服务课程学习的优秀者,我校联合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表彰,并发给了奖金和证书。

本集之所以公开出版,既是为了通过传播志愿者的心得体会,大力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也是为了如实记录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8],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教学特别是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案例。希望本集的公开出版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出现更多更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

本集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心得体会的原创者和指导老师都在每篇成果的下面做了注明,参与本集编辑的还包括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生陈冬利、段雨、李雪和研究生曾玲、邱素云、谢小翠、陈颖、李飞虎,参与校对的还有研究生白惠东、郑绒、阚欣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张月静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师范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基地项目经费、海南省高等学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费和海南省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俞念胜:《案例式教学法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第15 期。

[3]王洪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及其操作程序初探——以“马恩原著读书小组”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11期;柳礼泉、段丽:《阅读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4]房玫:《学生自讲互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形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第12期。

[5]李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如王涛清、霍宇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 期)和罗明星、 陈丽平的《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6 期。

[7]卓高生、易招娣:《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河北学刊》2014年第3期。

[8]之前公开出版的反映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成果有两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探索》(王习明、王增智等著,被收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的《高校德育成果文库》,2015年3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和《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渠道拓展探索》(王习明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 马院微助理
  • 海师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