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基本条件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诸多特殊扶持,多名省委常委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始终站在“第一学院、第一学科、第一课程”的战略高度,集全校之力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围绕凝炼方向、汇聚队伍、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学术交流、条件建设、服务社会等核心内容进行建设。目前本学科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生态文明理论和海南发展战略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总体水平
从全国水平来看,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为B—,是海南省所有参评学科中成绩最好的三个学科之一;2019年校友会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并列45位。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成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教育部研究生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承担单位(全国50家),2019 年成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全国4家)。
从省内水平和地位来看,本学科对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带动引领作用明显。充分发挥省特色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硕士学位点等平台优势,对本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全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首先,积极帮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琼台师范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培育工作。
其次,本学科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优秀教师示范课、专家点评、课堂研讨、教学观摩、教学视频反思等模式,和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琼台师范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以及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召开了多次集体备课会。
最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积极促进全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8年12月和2019年10月先后举办两届全省“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培养与卓越教师成长”研讨会。2019年先后主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和“首届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品位课堂观摩及研讨会”。
二、学科方向与队伍建设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本学科按照“本色+特色”的理念与模式,加强学科方向建设,构建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所谓“本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设立了五个基础扎实、布局稳定的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谓“特色”,就是坚持学科学术特色和地域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方面独具特色,在省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科队伍建设成就显著。本学科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过硬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队伍,完全能够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目前,本学科专职骨干队伍63人,其中正高15人,博士35人。职称、学历、专业、学缘结构得到优化。
近几年还柔性引进了下列高端人才: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原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教授,《光明日报》理论部原主任李向军博士,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经济学系终身荣誉教授、莫斯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教育中心主任、海南省第二批高等学校“海外名师项目”入选专家亚历山大·弗拉基米尔洛维奇·布兹加林教授。柔性引进的高级专家对提升学科科研与教学实力,扩大学科影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有六位学者受聘本学科客座教授。他们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雷声教授,原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学俭教授,温州大学孙武安教授、刘玉侠教授、孙邦金教授、卓高生教授。
三、科学研究成绩明显,论文、课题、著作、奖励全面丰收
2016-2020年,本学科新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3项,中宣部重大人才专项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8项(重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海南省社科规划项目37项(重大1项)。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在SSCI、A&HCI、CSSCI、重要报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理论)文章95篇。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23部,其中人民出版社出版8部。
四、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效果显著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成效,有特色。本学科已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省内唯一、国内先进。并且,201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过程管理扎实。2016年实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本科生培养质量,准备研究生后备生源;2017、2018年先后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加强过程管理,突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著作考核环节,通过考核,方能进行开题环节。从试行的结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做法得到专家的好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雷声教授、评议组成员欧阳康教授、陈锡喜教授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下定决心狠抓经典阅读与写作,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我们历来重视经典学习,却没有达到这样的力度,应该学习和加强!”(欧阳康老师语)
2016-2020年间,4篇学位论文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名毕业研究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名校博士生;主持省研究生创新课题22项,发表学术论文238篇,其中博士生发表83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44篇)。
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优势明显。坚持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办好学科,促进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坚定、支撑作用明显,积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
五、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省内外、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日益广泛。主办或承办1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理论研讨会,合作举办单位包括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理论研讨会5次,同德国、俄罗斯、东盟国家等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参加学术交流的师生达几百人次。
六、条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投入使用,学科研究设施和办公条件焕然一新,彻底改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硬件。2016-2020年本学科新增中外文图书 9468 册,价值59万元。另购置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由学校图书馆负责技术运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均有自己独立的博导工作室,学科所有老师都有自己办公空间。学科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均有独立“卡座”和电脑。学科拥有大型学术报告厅、录播室、资料室、心理工作坊等。条件建设逐步完善,基本能够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
七、服务社会优势明显,业绩突出
充分发挥学科的理论研究优势,坚持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服务海南,面向全国,为国家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决策发挥智库作用。学科团队或个人研究成果被国家领导肯定批示8项,省领导肯定批示6项,国家安全工作研究成果被采用5项,中宣部舆情工作成果被采用1项。
充分发挥学科的理论宣传优势,积极宣传党的理论、中央决策和省委政策。本学科8位专家入选省委宣讲团,1人入选团中央宣讲团。在省第七次党代会、党的十九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省精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宣讲活动中,本学科成员宣讲100多场,既宣传了党的理论与政策,又扩大了学科影响,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