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海口日报》2017年8月2日第15版报道 海师师生跨越千里执教山村孩子
    2017-09-15 08:59:06 点击率: 来源:本站

 

《海口日报》2017年8月2日第15版报道 海师师生跨越千里执教山村孩子   170余名藏族同胞参加补课

 

7月8日,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习明教授和专业教师刘荣教授带领12名志愿者,跨越2800多公里来到青海省化隆县金源藏乡科巴村继续进行为期22天的“陆海相依,试飞青琼”一带一路国情考察与教育帮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 吴祝好

鼓励孩子走出“围城”

科巴村坐落在小积山山脉深处,被层层大山远远隔绝于繁华的城市,这里水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眼前的一切虽然超越了志愿者们的想象,但更加坚定了志愿者们支教的决心。支教活动于7月10日正式展开。本次参加暑期补课的学龄少年儿童除了本村生源,还有很多从远在60公里外的县城、金源乡以及周边村镇的孩子。支教团开设学前班到高二的各门文化课,170余名的藏族中小学生参加补课。志愿者们为学校送去了自己筹款购买的电脑,用行动温暖科巴村的孩子们,点燃他们求学的希望。

在这短短22天中,志愿者们将和科巴村善良的孩子们为伴,在与世无争的地方体验为人师表的快乐,体会教学的本质,引导受教的孩子勇于走出深山,放眼外面的精彩世界,开拓一片从未体验过的人生。

当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用小手搂住扮演“鸡妈妈”的志愿者时,他们发出童真的欢笑,眼睛里流露的喜悦已经取代了陌生感。课下的嬉戏打闹,课上的循循善诱,志愿者普云同学以自身行动获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体育课中,孩子们会蜂拥到他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起做游戏;音乐课上,他们也不再害羞,大声歌唱,献给老师。当他坐在青海的阳光下写教案的时候,还会有很多调皮的男孩子透过门缝大声叫:“老师好!普老师好!”

设计课程因材施教

志愿者们多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们克服水土气候和生活习惯等种种困难,打地铺、吃农家饭,在没有网络、不洗澡等艰苦条件下,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白天上课八小时,晚上在院长和带队老师的带领下,讨论、总结,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虽然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是志愿者们仍然专注于当前的工作,在完成补课任务之外,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增进了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学生学习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之一。志愿者曾鹏辉了解到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情况后,为同学们制定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他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们在英语课程学习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深受学生们喜爱。同时,他也是第一次觉得可以学以致用,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燃起这些孩子的希望之火。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教科巴村的志愿活动,得到海师校团委的指导和支持。该活动是对当代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志愿”光荣传统的新延续,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同时,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济与教育水平,为“一带一路”发展新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 马院微助理
  • 海师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