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贺雪峰教授来我院交流读书和科研经验
10月26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贺雪峰教授应邀在田家炳二楼贵宾室与我院师生交流读书与科研心得。交流会由我院院长王习明教授主持,学院全体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其他学院研究生及部分学院教师参加了交流会。
王习明院长介绍了贺雪峰教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在CSSCI刊物发表179篇论文。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近200篇次,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贺雪峰所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农村研究,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其研究风格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他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被称为“华中乡土派”。经过他培养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超过30名,几乎全部以学术研究志向,在毕业后3年内便成为所在单位的最高产的科研人员。
贺雪峰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工作和学习简历,他从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生物专业毕业后,先在荆门市乡村中学教生物,后在华中师范大学读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荆门、武汉等地高校工作。
贺雪峰教授重点讲了他获得丰硕科研成果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重视读书,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坚持每天到图书馆读10个小时以上,坚持了2年多时间,读了200多本经典著作,系统地读了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对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有了基本的贯通,知识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二是注重社会调研,他在荆门工作期间每年至少有4个月以上的住村调查,到武汉工作后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住村调查,全国大部分农业县都去过,及时全面跟踪了农村的变化。三是多写作,每次系统调查都要写5万字以上的调研报告或调研随笔。
谈到读书时,贺雪峰教授认为首先要重视系统地阅读经典原著。他强调,读书要选有挑战性的经典著作读,这样在读懂、读通后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没有现成方法,要自己体会和探索,并培养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读书要系统化,即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读,最好将某个学科的大师级学者的代表著作逐一读完。贺雪峰教授要求读书要沉入其中,心无旁骛,每天10小时以上,而且贵在坚持,硕士至少要坚持2年、博士要至少坚持1年。同时他认为读书不要时间太长,最好不要超过3年,将某一学科的经典著作基本读完后就要及时进入研究状态,关注社会现实,最好进行实地调研;否则,就难以从书中走出来,成为只会读书不会研究的书虫。贺雪峰教授针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读书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读书最佳时期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其他阶段虽然不是最佳时期,但读书比不读好,读学术经典比读杂书更能训练思维,系统地集中地读学术经典比零乱地分散地读学术经典进步更快。读书要有“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这样收获会更多。
谈到发论文,贺雪峰教授认为没有技巧,就是笨办法——积累:多阅读经典、多研究经验、多写作。他特别强调要将写作当成倾诉思想的享受,而不是精雕细刻的挤牙膏,更不是文字游戏。他说,他在写作畅快时一天能写1万多字,从没有在写作过程中感受痛苦。因为他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倾泄出来,发文章仅是副产品。只要有想法,有思想高度,且能流畅地、让人信服地表达出来,有眼力的学术期刊编辑一定会想办法让你发表,当然你要根据编辑的意见修改。
贺教授在交流心得体会时一再鼓励我们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潜心读书是最好的投资。研究生一定要集中时间主动地、系统地阅读学术经典,独立地领悟,力求深刻、贯通。只有半本学科的代表性经典著作读完了,将基本理论悟透了,才能建立学术自信,产生学术兴趣,将学术研究当成享受。只要方法正确、功夫到位,不想成才都难。他说:不少人发文章要找关系、出版面费,但他每年的稿费就有几万元;他指导的博士生由于在硕士期间认真地读了书,在博士期间一般能发10篇左右的CSSCI论文,都能在好大学找一个自己满意的科研教学岗就业。
王习明院长进行了点评,要求全体研究生要重视积累,系统地读学术经典,经常地写作,不玩文字游戏,善于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并多与同学、老师交流。交流后结束后,他还召集17级研究生举行了读书交流会的安排会,要求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博士分组举办读书交流会,定期分专题交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心得。
(供稿: 张鹏程)
(照片:李丹丹)